学者访谈录
与你相伴十二年:从山大到山大,一位社会学老学长的分享——李忠路教授访谈录

教师简介

李忠路,男,1984年生,山东临清人。现为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研究,包括社会心态与价值观、公共政策分析、教育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量化研究方法等。在《社会学研究》、《社会》、The China Quarterly、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等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讲授《社会统计学》、《新生研讨课》、《人文科学方法论》等课程。

人物采访

问:老师下午好啊!您是我们20级社会统计学的授课教师,之前我光听到统计学三个字就觉得心惊胆战,而您总在ppt最后一页放一张“统计学就是纸老虎”的图片。那能请问您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中,是什么让您选择了量化研究?以及您觉得在学习这种实证范式的社会学中有什么重要的思维和方法吗?

在本科阶段我对研究没有那么多的了解,之所以走到了定量这条路,起初是因为我在北大上学时,我的导师邱泽奇教授当时正在负责中国家庭跟踪调查项目,我机缘巧合参与到了这个项目中,开始接触问卷调查、数据收集、量化分析等。在这个项目中发现自己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学习,就通过修课、自学、参加暑期课程等方式补上了定量研究基础课程。之后我去香港科技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港科大比较特殊的一点是它没有单独的社会学系,但是有社会学这个方向,它大的单位叫做社会科学部,包含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人口学等,各学科虽然研究议题有所不同,但都是以社会科学方法为基础进行交流互动,这样我在港科大受到了一个多元的社会科学训练,而且港科大也是量化研究重镇,量化研究做得非常出色。这样的求学经历给了我扎实的量化研究训练。

学习量化分析方法,在刚开始入门时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基本上就一马平川了,剩下一些高级方法基本上都可以自学。而质性研究看似容易入门,但是要想做得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质性方法注重在社会互动中收集和挖掘资料,这对个人的学识、人生阅历、与人互动的方式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说,质性研究也是很有挑战性的。

不过,我的建议是大家不要过早地在两种方法中做出选择,既要学习质性方法也要学习量化技能。方法终究是为研究问题服务的,有些研究议题适合质性方法,有些议题适合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现在的发展趋势也特别强调两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即混合研究法。

然后一个特别的建议是,大家不要畏惧量化研究方法,其实我们需要的数学知识并不多,以大家的基础,完全没问题的;更不要因为不了解而随意看轻或贬低量化研究方法,只要大家关注一下各高校的社会科学类课程,就能发现量化研究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量化研究将在个人生活机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通用的,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比如实证思维、理解思维、批判思维等等都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认识和理解我们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实证思维给我最大的影响是,在事实中去寻找答案,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传统,也不迷信于看似逻辑严谨的理论。理解思维告诉我,要在社会情境中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批判思维提醒我们要不断追求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社会。

问:请问您是怎样走上大学教师这条路的,您的研究领域以及您对研究的一些看法?

第一个是我喜欢做研究,喜欢通过探索去寻找答案,当兴趣成为了工作是一件很有动力的事。第二个是我喜欢教学,面对年轻富有朝气的学生,不会感觉自己过时。所谓教学相长,我也在教学中学习了很多新知识,然后教学本身也是一种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当同学们掌握了一个新技能、新知识,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时,我自己也蛮高兴的。另外,大学教师的职业发展逻辑比较明朗,你大体上知道自己的职业空间在哪,职业发展的重点在哪。

至于研究方向,总结来讲我关注的就是社会制度对我们个人生活机会的影响。我现在主要做的是教育机会,比如家庭、学校、同伴群体、招生政策等怎样影响我们的教育过程和教育成就;另外一块我比较关注的是社会制度和社会力量对我们态度和观念的塑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我比较关注不同的社会环境怎样塑造了这些差异;此外,我还做一些社会保障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大的方向就是用量化的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现实。

或许是因为在港科大接受多元社会科学训练的影响,我认为研究其实是围绕着你的研究议题去组织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具体到研究问题中来的话,一定要本着一种开放多元的态度去学习既有的研究,有的可能是从社会学视角给出了答案,有的可能是从经济学视角给出了答案,有的可能是从政治学视角给出了答案。不能因为我是社会学的学生,我就完全不管经济学和政治学是怎样来解答这个问题的。所以当选定了研究议题之后就要根据研究议题来组织理论基础,而不是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理论基础。这一点就是说我们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这个社会是不分家的,社会问题也不是分科发生的。

问:您对我们本科生的学习有什么建议以及有什么推荐书目可供我们阅读吗?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把大学看成一个过程,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一个提升格局、能力、视野,奋斗有为,不留遗憾的过程。大学过程过的怎么样,直接影响到能力的培养。当用过程的视角,用能力提升的视角来看待大学生活时,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有哪些能力需要提升,怎么样去提升。

第二个建议是,明白到底什么是重要的。现在大家都很看重绩点,我可以理解,因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现在绩点已经和奖学金、推免研究生等发展机会挂钩了。但是要知道绩点背后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举个例子,我们学社会调查的都知道测量这个概念,考试就是对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测量,有测量就有误差,不要因为考了99分就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考了59分而郁郁寡欢。最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绩点,当然大家现在不可避免的会讨论绩点,但是希望大家也能意识到什么是重要的,重要的也许并不是那个绩点,而是在这门课上,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是真正获得了能力的提升。以能力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不要欺骗自己,我到底在这门课上用没用心,学到了什么,自己是骗不了你自己的。

第三个建议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概念:技能更新速率。在传统社会,技能更新速率很慢,种地这个技能从生到死都可以靠它活下去;但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知识技能的迭代速率太快了,现在基本没有什么技能能保你一辈子无虞是吧,要不停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社会的要求。

第四个建议是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后面给大家推荐的《大连接》这本书已经把社会网络的重要性讲得很明确了。大学时候的友谊是非常纯洁和珍贵的,有那么几个好朋友既给你带来情感上的支持,也能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第五个建议是勇于尝试。你有个想法,有了念想就去做,不要一直犹豫。在犹豫中错过不如做错了再改,青春无悔嘛,大家有想法就去做去试,只有实践了才能知道走不走得通。别人告诉你的总归还是觉得那些只是纸面道理,做了之后才会有深入的理解。

至于推荐书目,我觉得大家其实不缺书也不缺老师给你们推荐书,这里我简单推荐三本书。

第一本是大一可以看的,比较入门的《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邱泽奇教授编著的,是邱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经历去写的,书里面有关于对社会学的基本介绍,围绕着社会化、教育、婚姻、家庭、工作等主题进行阐发,特别符合中国的情境。

第二个推荐一本相对而言不是那么学术性的《大连接》。它讲的是社会网络是如何影响个人的行为和态度的,这本书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当下社会的一个变迁发展趋势。

第三本是学术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波兰尼的《大转型》。这本书讲的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一些政治经济问题的变化,虽然我们的时代变了,但是这本书提供的理论视角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对我们分析当下社会仍然很有启发意义。

读书很重要,但其实最关键的是书的东西有没有变成“我”的东西。看书的时候同一本书要多看几遍,因为我们的认识和理解会随时发生变化。读书是我们和作者进行交流的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书上内容的过程,最浅层固然是学习书上的内容,作者说了什么我知道了。但这不叫读了一本书。第二个阶段是我和作者产生了一种互动,把书中的内容和我已有的知识进行链接,书中的内容和我已有的知识是什么关系呢?并列关系?矛盾关系?同意关系?补充关系等等?第三个阶段是形成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和我已有的脑海里的知识它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关系,这个真实的情况我是怎样理解,怎样认为的,这个时候才算把这个书真正读成自己的东西了。

问:那您在上学的时候会考虑绩点或者说担心未来的深造和就业之路吗?

(笑)我们那个时候网络不是很发达,没有那么多人会传播焦虑。感觉那个时候绩点和未来机会没有那么挂钩,我就是活在不管明天的大学生活中,很多时候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过程。

12年过去了,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其实是社会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社会的变化第一个是带来了技能需求的变化。这个社会对我们的技能需求变得越来越多元、复合,而且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行业这种一一对应会越来越少,只能说什么专业不能从事什么行业,比如说法律、会计,不学法律不学会计可能很难去从事这些行业,但是学了法律学了会计就一定能去从事吗,也不一定。这是社会的一个正常发展趋势,社会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对人技能的要求会变得越来越复合和多元,导致大家现在开始感到一种焦虑和迷茫,不知道我学了专业将来要做什么,我的建议是——与其问将来能做什么,不如问现在能做什么,我在大学这四年期间我能够做哪些改变,能够提升自己的哪些能力。

其实就业能力的需求无非就是对我们多元能力的需求: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等等,这些是一些通用技能,可能需要我们在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去培养去完善去提高;另外就是独立钻研、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批判能力等等,这些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需要去投入。当我们的能力到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社会给我们提供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我们可以从事的岗位也挺多。大一大二倒也不必特别担心几年之后的事情,总之就是当下活得充实,学的明白,到就业的时候也会是水到渠成的事。

我当时考虑继续深造其实是在大三和大四的暑假。我大一大二的暑假期间进了一家做广告传媒行业的,它当时承担了一个大型门户网站的广告模块,我们就负责帮它联络有意向投广告的客户。我不是学了社会学吗,我当时就想我们自己创立一个广告平台不是更好吗,社会需求应该会蛮大的吧,于是就萌发了创业的想法。当时是一个互联网起步不久的年代,鉴于人们当时对互联网的不信任,我决定做的平台只有橱窗展示的功能而不进行交易。从逻辑上分析这个想法还蛮好的,没有什么交易风险。但当我实际去做了,我去自学了网页设计、平面设计,自己搭建了网站,注册了域名,自己去买空间备案,这些事情做完了之后我去联系服装店等店铺,发现它们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

我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不过我挺庆幸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的,因为我尝试了,即便是失败了。不然这个想法会一直纠结着我,人总喜欢把没走过的路想的很美好。路不走会纠结,走了没成功是另外一种经历,我当时最大的困惑也是深造or创业就业,是在创业失败之后转到了深造这条路上来(笑)。

人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并不总是规划出来的。当然现在大家讲理性讲规划,我从大一就开始规划我的大四,其实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的,而是一个机会一个机会把你慢慢送到那里的。我当时去北大的时候也没想过要读博,只是读着读着我的想法变了,周围的环境也变了,对自己职业发展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我当时主要是受到了鼓励,我的一篇课程论文被老师推荐到了《社会》杂志上得到了发表,这个时候就觉得自己好像有那么一点基础和能力去做学术研究。

我想大家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也是不一定要规划得很理性,我们的认知是随着社会情景在变化的,对于我们年轻人谈一生太早了。而且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也特别快,我们也很难讲得清未来几年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唯一能做的是以不变应万变,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没必要把自己限制的太死。

问:您最初为什么会选择社会学?对您来说,社会学有哪些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意义?

我03年高考的时候因为很火的一部电视剧《流星花园》报了拍摄地华东师范大学,滑档服从调剂去了XX大学学法律,那里开设了一门课程叫社会学概论,通过那门课我大体知道了社会学,也知道了社会学的研究议题,我当时觉得这门课挺有趣,好像百科全书式的,觉得是个大学问,好像学了这门课以后什么都懂,于是第二年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报了山大社会学。

社会学训练出来的学生和其他学科肯定是不一样的。一个学科的意义存在于社会需求之中,我们的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可能特别需要某个学科来贡献它的智慧和力量,比如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学,怎样更好地发展经济,怎样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始特别关注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了,这个时候特别需要社会学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我个人认为,社会学的意义在于它带给了我们——

1.开阔的格局。社会学的理论视角特别多元,它能给我们一个跨界融通的能力。我之前也提到过社会问题的发生不是按照学科逻辑来发生的,而是按照社会真实的状况来发生的,有政治层面的,有经济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社会学多元的理论视角能够帮助我们跨界融通,可能会看到其他学科看不到的地方。

2.脚踏实地的能力。社会学特别讲究基于事实,而不是基于纯逻辑,就像我创业的时候是基于纯逻辑考虑的,然后会发现事实不是不这样。社会学特别注重调查、调研,无论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还是通过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我们特别强调事实是什么样。我们是基于事实来提供我们的建议和观点,而不是从书本上来的观点,也不是从逻辑上来的观点。

3.学会怎样理解个人和社会。社会学特别重视从社会中理解个人、他人和社会。只有在社会中你才真正理解自己,因为我们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自己的认知和判断。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自己认识自己,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别人眼中的自己。我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时候需要自己去发现,特别是关于自己的特长、能力、边界,这个是需要大家认真去思考的,而不是上来就给自己贴一个标签“我数学不行”。不要给自己设限,一旦给自己贴上就相当于限制自己了发展空间。

4.学会理解他人。我们说社会学特别的理解和包容。我们去理解他人不会因为这个现象我没有经历过而觉得不可理解。我们试图去理解他人的行为、理解他人的言论,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以及它们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社会学会给我们一个思维模式,一个分析框架,这些无论是对个人的生活还是将来的就业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社会学是有很多自己独特的优势在那里的,大家一定要形成自己的专业认同。

问:那么社会学在您生活现实场景中的应用是什么样的呢?

譬如教学,教学不但是老师在讲什么东西,我们在学什么东西,而是双方的社会互动。我们用符号互动论来解释一下,我传达出一个意思,你们理解到一个意思,形成共识的过程就是教学的一个最高目标。所以这个时候我就要了解大家的需求、基础和偏好,了解大家在什么时间段容易犯困,这些都是社会学的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

譬如刚刚跟大家讲大学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也是在用测量理论告诉大家不要因为考了99分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考了59分而郁郁寡欢。

再譬如我刚刚讲我的创业,为什么你觉得它需要而它们不需要呢?现在想社会调查就不光是一门课了,如果提前做个小样本调查一下,做个区间估计、假设检验估计就不会走这么多的弯路了。

另外分享一件我在求学之中的轶事。我在读博期间是游戏重度患者,我当时做了一个游戏公会的会长,网络游戏不光是胜负心在起作用,而且还有社会网络、社会链接在那里起作用,你作为一个公会的会长你觉得你有义务去把这个公会发展得更好,你和你的队友建立了一种私下交往,社会网络会继续促使你绑住那里。这个时候你就要想办法怎么去治自己,所谓理解自己你要知道怎么去治自己怎么去管理自己,我当时的一个策略是通过社会工作的认知行为疗法改变自己的观念,我自己说服自己这件事情对我有哪些不好的影响,意识到自己再这样下去好像不行,要相信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弱点和偏好在哪里,只有自己才能管的住、治的了你自己。一般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七天,七天过后你对这件事情就不会那么执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