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分析哲学论坛第213期

1113日,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安冬老师做客分析哲学论坛第213期,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人工反应性态度”的讲座,由我院张仑老师主持。

在讲座的开始,安冬老师首先指出人工智能作为新主体出现在各种场景之中,随之出现的问题就是“人工智能有资格成为道德主体吗?”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考虑三个要素:意向性或意识、功能性替代、反应性态度,能否满足这三个标准可以作为判断人工智能能否成为道德主体的三个进路。在本次讲座中,安冬老师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的反应性态度上。

安冬老师首先介绍了道德责任中的反应性态度理论,在这一部分安冬老师分别介绍了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的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她提到Strawson站在乐观主义者的角度谈论道德责任并且结合反应性态度进行说明,同时也指出Strawson在道德责任中归纳出的两个例外情况:局部性豁免、全局性豁免。由于反应性态度强调交互性的特点,共享的道德共同体成为Strawson理论中重要的概念,我们需要在一个道德群体中去讨论道德责任。随后,安冬老师通过Vickers的一篇文章引出人工智能中的反应性态度并对其进行了批判。安冬老师解释了其中存在一些困难:1、这一理论对AI和人的相似性要求过严;2、判定集体是否是道德主体的标准存在模糊之处;3、道德主体和反应性态度之间存在循环论证。

安冬老师接着提出了主体转换的观点,讨论的主体应该由反应性态度的接收者转变为表达者。安冬老师讨论了AI是否具有情绪的问题,在这一部分安冬老师首先提出了“何为情绪”这一问题。在这里,她提出了一个预设即情绪具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情绪计算的理论并论证人工智能可以是反应性态度的表达者,从而说明人工智能有资格成为道德主体。

讲座结束后,山东大学吴童立老师、郭鹏老师、张仑老师、姚小琴老师、荣立武老师、顾璇老师以及同学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大家与安冬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文:柏雨欣